趁火打劫
自邯郸围解五年,而燕用栗腹之谋,曰“赵壮者尽于长平,其孤未壮”,举兵击赵。赵使廉颇将,击,大破燕军于鄗,杀栗腹,遂围燕。燕割五城请和,乃听之。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,为假相国。
——史记卷八十一·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一
释文:邯郸解围五年后,燕国采纳栗腹的计策,声称“赵国的壮丁全死在长平之战,留下的孤儿尚未成年”,于是发兵攻打赵国。赵国派廉颇为将,率军迎击,在鄗地大败燕军,斩杀栗腹,进而包围燕国都城。燕国被迫割让五座城池求和,赵国才同意撤兵。赵国将尉文之地封给廉颇,赐号“信平君”,并任命他为代理相国。
展开剩余57%关联成语典故:趁人之危;乘虚而入;乘隙而入;趁虚而入;偷鸡不成蚀把米;赔了夫人又折兵;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;弄巧成拙;
笔者按:现在人们每当提起“燕赵之地”,就是指河北省。即今天的人们已将“燕赵”两者视为一个整体。而在战国时期,“燕赵”两国作为两个国家,其关系却经历了从盟友到对抗的复杂演变。
战国中期,因燕赵两国均无力单独对抗强齐,赵国需要稳定的燕国作为北方屏障,燕国也需要借助赵国牵制齐国,两国因此形成了紧密的盟友关系。特别是在燕国子之之乱时,赵武灵王曾联合秦国帮助燕国复国,并形成赵、燕、秦三国同盟共抗强齐的局面。
而到了战国后期,随着燕赵两国共同敌人齐国的衰落,再加上秦国采用了“远交近攻”的军事与外交策略,燕国逐渐将赵国视为了主要对抗目标。两国因领土扩张和秦国的“从中作梗”频繁发生直接冲突。
长平之战后,赵国元气大伤。燕国趁火打劫,对赵国发动了大规模进攻。赵国得知燕国发兵相犯,全国上下无不为之愤恨。赵人同仇敌忾,誓与燕军拼死作战。燕国最终偷鸡不成蚀把米,遭遇大败,还被廉颇率领赵军攻入燕境,包围了燕都蓟城。之后燕国被迫割让五座城邑求和,赵孝成王这才同意撤兵回国。两国从此最终决裂。然“唇亡齿寒”,“鹬蚌相争,渔人得利”,等燕国明白燕秦同盟关系的脆弱与不可靠,并决定派荆轲刺杀秦王时,已经晚矣。秦国一统天下之势不可阻挡,燕国也最终没有逃脱“亡于秦”的历史命运。
发布于:北京市股票配资平台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